自用筆記第 9 章 同上

同上

正題:子非魚 焉知魚之樂?

反題: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庸俗合:我不知子,子不知魚 “全矣”(主觀主義)

真合: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重音:安】(我知之濠上也)

(vmz:通過轉移重音來完成辯證的一步(不确定我理解得是否正确))

濠–魚–子–我【濠上甚至是無生命體】

在莊子看來是平等的 “樂”可以穿梭其中,快樂不是第一人稱的體驗

庸俗理解的先決條件就建立在肯定“非第一人稱不能獲得其感受”的基礎上,這是惠施的庸俗立論基礎;

将重音轉移到“安”

莊子覺得惠施問出這話的時候已經承認魚的快樂,只是不知道莊子是從何處知道魚的快樂;

那麽根據你的立論基礎:“快樂只能在第一人稱體驗”,那麽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故:莊子将所有的事物都納入可以體驗快樂的範疇內來;

評:(筆記主sky92昙)

這段本質上是對于語言的抨擊,正如名可名,非常名是一回事。我站在濠上看到了魚游的很開心,是透過表象的動作去猜測的。而惠子知道莊子知道魚很快樂,是通過莊子的語言确認的,然而語言也同樣是一種表象的東西。所以當惠子問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時候,就已經代表着他和莊子做了同樣的事情,即認可了透過表象去猜測。所以,莊子說,請循其本 ,我是在橋上看到的,你是聽到的,我們之間沒有什麽不同,除非你否定你問的這個問題。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