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筆記第 19 章 哲學的基本問題123

哲學的基本問題123

【三分鐘哲學·存在主義】1-哲學的基本問題

“why there is something but not nothing”

為什麽這裏有東西而非無?【中國的“東西”,本身就預設了場域】

【別人的筆記】

【哲學短篇】哲學的基本問題1

我們的教科書體系裏面會說哲學的最基本問題就是所謂“世界的本源是什麽”或者他們會問“到底物質是第一性,還是心靈是第一性”。但這不是哲學的最基本問題而是一個價值立場的最基本問題(甚至說你站在唯心主義那邊就是站在資産階級那邊,你站在唯物主義那邊就是站在無産階級那邊)

①從哲學作為一個哲學本身來說本源問題它是一個派生出來的問題——它預設了時間性和空間性。首先本源要存在它要先有一個發生的場域(這個世界本身)其次本源它“派生出萬事萬物”在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人們會很自然地追溯本源本身從哪裏來的?本源背後的東西是啥?本源之前的東西是什麽?所以這兩種預設都是非法操作

②哲學的最基本問題實際很簡單就是——為什麽(Why)。但是這個“Why”它具有自反性(它具有自我反思的力量)這個“為什麽”一出來就會問:Why——there is this “Why”(為什麽我會有這個“為什麽”,而不是沒有“為什麽”)

這種疑問意識本身(具有反射性這種效能的時候)它很快就演變出了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Why there is Something(之前的這個“Why”本身也會包含在這個“Something”裏面)為什麽有東西“存在”?但這邊其實這個存在要去掉了,應該直接說“為什麽有東西?”中文裏面會把這個叫“東-西”——其實就有一個場域的意思在裏面了——為什麽有場域?(其實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哲學如果你能把這種空間感作為一個反思對象的話,中國哲學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那麽西方人就會說 Why there is “Something”——為什麽有“物”?這種物化的思維是預先決定在裏面了(而中國人的思維是“場域”優先的)

③為什麽有東西,而不是什麽都沒有?這個問題還可以進一步簡化——為什麽有“有”而非“無”。就像你打游戲一樣——為什麽你會開這一局,而不是不去玩這個游戲?這才是最基本的問題

.

評論:“不懂就問,意思是不是說當為什麽問出時就同時肯定了有有和非無?”

vmz:“是的,因為問題意識本身,就是一種去主體化的籲求活動,籲求一個形而上學框架。”

————————————

【哲學短篇2】真理之路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別人的筆記:】

那麽對于哲學最基本問題的回答其實有兩種——對應于巴門尼德本人殘篇當中提到的,他自己到了神殿一個女神跟他說“這個世界上有兩條路,一條叫做“真理之路”,一條叫做“謬誤之路”

①Why there is something but not nothing?(為什麽有亂七八糟什麽這些東西而不是什麽都沒有?)

這個問題從主體性的角度去體驗的話就是說——為什麽我要體驗這一切?為什麽我的意識萌生出來了而整個世界要向這個意識湧現?而“不是什麽都沒有”,不是讓我了此一生,讓我在面對很無聊的事情的時候直接跳過它或者幹脆我的意識消泯掉,讓“無”存在出來;為什麽我不能讓這整個場域消失,能不能讓整個這些歷史不要發生,整個宇宙不要存在?不行。

②對于這個問題真理之路的回答(實際上也是一種唯物主義的回答)就叫做——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為什麽叫做真理之路呢?因為大部分人他其實是不了解後面半句的意思的——什麽叫“不存在者不存在”?大部分人他們會想虛無是存在的,但是它不會幹涉存在的東西。他們會想萬事萬物背後都有一個包容萬物的場域,而這個場域是個空白的虛無(nothingness)

③真理之路會告訴你——這個場域不存在(沒有這個空白的場域,這個空白的場域作為“無”,它不能存在,因為這是不合法的)大部分人是沒有辦法去擺脫這麽一個虛無,它好像就是疊加在整個世界之上的(一個整全的“無”)好像他們認為自然數裏面可以有0,這個0加上所有數它都還是那個數本身,所以這個0它就存在。

所以大部分庸常的人都認為不存在者是存在的。但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夠理解到“不存在就是不存在”而只有“存在着本身存在”。是存在者本身的存在——創造了它存在的場域,創造了它的背景,創造了好像空白的那些東西。這就是真理之路

【評論】

問:“意思是大部分人把空的空間當作不存在,然而真正的不存在者連空間和時間都沒有。這樣理解對嗎”

vmz:“大致對了。但是這裏的空間要從物理空間,擴展到任何意義上的符號學空間。包括相空間、邏輯空間、敘事空間、公理化的結構可能性空間。全部包含進去。去空間化,也就是去符號化。”

——————————————————

【四分鐘哲學·存在主義】3-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

對于哲學的最基本問題它的正确回答就是真理之路:“存在者存在”——存在者它可以給出它自己(gives itself)而“無”沒有辦法給出自己。就是說場域(時間/空間/…整個虛空的這麽一個場域)這個不會對其他東西施加影響所謂的“虛無”本身——它是不能夠給出它自身的,它必須依賴于存在者。

那麽對于這個論斷丶這條真理之路本身進行發問——它就是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在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中所提出)所以形而上學和哲學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但實際上你對于哲學本身的進一步追問就一定會立刻進入到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究竟”為什麽存在者存在,而無不存在?]這個時候哲學的基本問題已經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除了這裏出現了存在的這個核心概念之外,這個哲學的基本問題[There is something but not nothing]這裏的這個nothing本身變成了一個主語——之前是[“而不是沒有東西”]現在已經變成了[“無本身不存在”]。海德格爾在這裏就說這個追問已經反過來了,這個追問實際上在本體論上已經給了“無”一定的位置,但這個位置恰恰就是“它不存在”——它給出了它的反面,“無”就意味着藏着掖着,我偏不把我自己給出來。哲學裏面你要把握虛無那麽最精到的就是把握到,這個拒絕給出它自己或者它藏起來,而把存在的位置讓給別人的東西——就叫做“無”。

所以這就是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為什麽存在者會給出它自己,為什麽萬事萬物會給出它自身會把自己交出來(Exist)而“無”拒絕給出它自己,它自身沒有辦法作為一種積極的/肯定的形式存在?它作為做一個思想和概念某種意義上說它可以Exist,但是它本身并沒有辦法存在。

一切形而上學的歷史都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甚至是遮蔽這個問題(在海德格爾看來整個古希臘,甚至是西方傳統都是對于這個問題的遮蔽)

【評論】

用戶:這裏感覺up主對巴門尼德的兩條道路有誤解,巴說是者不是,而不是者必定是,我要告訴你此路不通,在這裏巴是為了反駁赫拉克利特的學說,去追求那永恒不變的知識。

vmz:基本沿用并簡化的海德格爾的解讀,海氏的解讀本就是颠覆主流庸俗哲學史對于古希臘哲學的解讀的。“永恒不變的知識”這種東西,是柏拉圖的理解,恰恰是海德格爾批判世人關于巴門尼德的庸見的下手處。我不只有海德格爾這一種解讀,我本人也對此公案有許多種不同的解讀,按照我對于衆人的期盼,我魯莽地挑了我認為最有力的一種。因為這一解讀最具有張力,最能夠掀翻對于哲學的庸見。既然聽我講課,我總要教真的、教活的。你若覺得我教的是假,不妨右上角走人。“感覺UP有誤解”,我确實有誤解,我誤解了你這類人的腦瓜子的活絡程度、舔着臉說胡話的天真程度。下次再見到類似你的留言,我一律就不回複了。置頂以示衆人。

(啊啊啊啊好幽默,vmz的攻擊性已經初見端倪了)

(但是我也被攻擊了,含淚望天,對不起我是傻子我也聽不懂你的視頻我去努力看書啊啊啊啊)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